close


我覺得這本書與其說是在教我們增進生產力
不如說是教我們怎麼好好過生活
從飲食、生活習慣、休閒、睡眠、運動、慢活、做事方法等方面著手
另外,作者邏輯縝密的告訴我們做事動機目的
並以親自實驗 閱讀大量書籍 科學根據 名人語錄 驗證或推翻假說
以學術研究來講,或許是篇很棒的論文

再者,作者內省能力也很厲害
他做實驗的同時,都有歸納出一定結論
像是這實驗失敗了,為何不值得這樣做
或是這實驗成功了,我們可以怎麼做
是我可能沒辦法那麼清楚的分析結果

本書動機目的(ch1)方面,要我們反思為何想提高生產力
提高後想怎麼利用這些時間
並定義生產力(ch2)成就感=時間+專注力+精力,以此貫穿全文

至於如何提升變項,作者認為首先要有藍圖,三件事法則(ch3)
以及熱點(ch16)可提供我們任務指引,以此為藍圖,俯視任務,亦可成為審視成就得依據
同時作者提醒在訂定目標的同時,要能和未來的自己產生情感連結(ch6)
比較不會對自己太嚴苛
作者把任務分為主要任務、維修任務以及支援任務,
視後兩者為生產力的絆腳石,應留一天維修日,把維持正常生活的維修任務集中在當天做完(ch11),支援任務亦應做到取捨(ch12.13)
我們可以靠訓練專注力肌肉提升專注力(ch18)
(專注力肌肉由前額葉皮質、專注(縮小範圍)、覺知組成
三件事法則可用來縮小範圍)

另外,時間變項(ch8.9.10),作者認為身處知識經濟時代
時間只是進行生產力活動的背景而非決定性因素
其中一個作者的瘋狂實驗也令人驚訝
一周花90小時工作以及另一周20小時工作
發現90小時工作那周生產力只好那麼一點點而已
得出了一個結論
要能計算出自己的黃金時段(ch4)
(可透過每小時記錄自己生活以及精力達成)
在此時段盡可能執行主要任務

本書亦花相當篇幅談休息放鬆
清空腦袋為第一步(ch15)
可寫下白日夢清單、憂慮清單、計畫筆記
並定期查看
轉移注意力(ch17)反而會增加判斷力
因為大腦其實不會因為當下不做該事而停止思考
冥想(ch21)可強化專注力
因為會更關注自己的感覺及當下想法
看到事情的積極面,認清自己為何這樣做,會更有做事的動力
除了冥想,作者還提到了正念,並定義正念為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放慢腳步,保持內心平靜,亦能思索想達成的目標
作者覺得越快樂就會越有生產力(ch26)
其中,亦提到回想三件值得感恩的事、建立成就清單、並由自身實驗發現人際關係是生產力的動力來源

做事方法方面,同質性高的事情可一起處理(ch10)
簡化事情(ch14)審視自己一小時的價值
支援事情有時不必親自去做
其中90法則來衡量一件事的價值蠻特別的
(評估新事物時,如果該事價值或意義>90(滿分100)則去作
→精力要花在最棒的事情上)
其他如事先研究好怎麼執行、把事情切碎
事情做15分鐘後再決定繼續執行與否皆不失為好方法(ch5)

生活習慣方面
提到難免會想要拖延(ch5)
並多方探討對策
其中對我來說最有用的是賦予視情內在報酬以及賦予事情意義
作者一再反覆提到習慣的養成(ch20)
認為建立在:提示、例行程序、獎勵
亦認為戒除網路成癮實驗(ch7)對他幫助很大
腦袋淨空後
更能思考事情背後的價值
我想這跟冥想(ch21)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飲食(ch22)方面我覺得有趣的是,作者做了一個吃代餐的實驗
但沒幾天就放棄了,因為對他來說吃好吃的食物遠比省錢省時間吃索然無味的代餐更有價值,也更有趣,也從中體會到,改變應該要一點一滴累積,這樣才能持續
飲料方面(ch23),作者嘗試一個月只喝水,發現精力反而更旺盛
反思原因是因沒有因為刺激性飲料讓精力起伏,因此隨時可提領精力
同時亦建議根據人體排除咖啡因的規律以及咖啡因本身的效果
可在必要時飲用,否則與其靠咖啡提神,不如小睡一下
在睡眠方面(ch25),作者認為適合自己起床的時間比早起本身重要
那些提倡早起成功的人是因為利用那段時間做的事而非早起本身讓他成功
因此,強迫自己每天5:30起床意義不大。
而同時也發現自己早起運動(ch24)的實驗成功,是因為用了各種養成習慣的方法
(固定的時間、地點、好心情、認識的人一起做、先前儀式)

最後(後記),作者更在一年後審視自己,說明自己還是有持續進行,真有毅力。

在今年年初時
發現自己離畢業不遠
亦浪費太多時間
開始接觸怎麼做好時間管理的資訊
當時也一直堅持早起然後失敗xd
希望能努力實踐書中挑戰

這本書僅為作者一人的實驗以及感想
所以難免會有其侷限或疏漏之處
我想這部分可以靠我們個人體悟及抉擇
像對我來說審視執行該任務的方法也很重要
另外在拖延部分 也可以就接受不盡理想的成果再慢慢修正

整體來說,我覺得它是一本教我們善用時間 活得更充實的一本工具書
arrow
arrow

    cyn1022060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